中超金元时代的恶性竞争:本土球员溢价达200倍风险显现
12月30日讯 针对“金元中超”给中国足球带来的严重影响,《足球报》发表了评论,指出相比高价外援的引入,更为致命的是本土球员身价和年薪被恶意抬升至不合理水平。这使得数量与质量均不足的本土球员在“金元时代”迷失方向。
在“金元中超”的背景下,大量资本的不理性投资将本土球员的转会费和年薪推向离谱,不仅彻底破坏了原有生态,还波及到已经脆弱不堪的青训体系。那些在这个时期成为主力队员的人,加剧了国内球员数量与质量双降的发展趋势,这无疑将影响国家队表现。
回顾历史,自2003年吴承瑛以1300万元人民币转会国际以来,本土球员身价逐步攀升。8年后,姜宁以1400万打破这一纪录,而恒大、阿尔滨、鲁能等俱乐部则开始追随其后,高价囤积本土人才。从2015年的上港5000万签约于海,到孙可6600万加盟泰达,再到华夏耗资6000万引进杜威等五名国脚,“金元中超”的火花不断蔓延。
到了2016年,华夏更是投入至少2.2亿,引进六名内援,其中23岁的中卫金洋洋单人溢价达到64倍,使他成为首位转会费超过1000万欧元的中国籍选手。同样,在权健也出现了一系列高额交易,总支出超过两亿。而随着时间推移,中超联赛中的内援价格一路飙涨,从千万级别跃升至亿元以上,例如赵明剑、张呈栋都传闻费用达到1.5亿,这种疯狂现象层出不穷。
进入2018年以来,各家俱乐部依旧保持着竞争热度:华夏再次斥巨资收购姜至鹏和胡人天;贵州同样砸下重磅资金吸纳多名前国脚。在这场疯狂竞标战之下,本土球员普遍面临40-60倍甚至更多比例的溢价,其市场价值已然扭曲。同时,根据统计显示,中超对于内援方面总共投资达6.72亿欧元,相当于50亿元人民币,其中不少球队如华夏,将92%的预算用于购买国内新星,可见一斑。
"金元中超"所形成的一轮又一轮泡沫,不仅让一些连国家队都未曾征召过的新秀们获得动辄数千万元乃至逾亿元的人气,也加深了整体职业环境的不稳定性。据悉,当时很多实力平平但却享受500万人年以上合同的大牌玩家频繁涌现,他们背后的真实竞技状态往往难以匹配这样浮夸的数据。但是,由此产生的问题显而易见——各 клуб急功近利地希望迅速成就佳绩,却忽视梯队建设以及青训的重要性。例如虽然部分豪门在青训上下足功夫,但相较于第一线阵容仍存在明显差距。
综上所述,“金元中超”导致本土运动者之间展开离谱且恶性的竞争,对整个中国足球的发展造成全方位冲击。如果不是盲目哄抬这些年轻才俊们身上的标签,并把其中的一部分资源重新分配用来加强青少年培训或留学项目,中国足球或许不会落到如今如此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