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BA比赛中的“垃圾时间”现象分析:为何难以出现真正的放松时刻
什么是“垃圾时间”?
有一种说法认为,“垃圾时间”一词源于著名解说员奇克-赫恩。在比赛分差过大、胜负已定时,双方主教练会让主力球员和重要替补休息,此时场上的多为配角,因此观众们常觉得这段时间的表现不够精彩,从而称之为“垃圾时间”。随着使用频率增加,这个术语逐渐成为专业用语。
传奇解说员奇克-赫恩
然而,在CBA联赛中情况略有不同。大家可能注意到,即便在出现所谓的“垃圾时间”时,更换上来的往往还是熟悉的面孔。这意味着,CBA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垃圾时间”。例如10月27日南京对广东的比赛第四节开始时,广东已经领先近40分,但场上依然保持着:吉伦沃特、王少杰、黄荣奇、任骏飞及年轻球员李文昊;南京则派出了穆迪、林葳、赵柏清等人。
CBA为何没有真正的"垃圾时间"?
原因很简单:CBA球队注册人数有限。《2024-25赛季CBA球员选秀与管理规定》明确指出,每支俱乐部国内球员注册人数不得少于14人,不得超过18人。而外援方面,本赛季每队最多可同时登记四名外援。因此,一支球队通常拥有18至22人的总数,而报名参赛的人数却被限制在12人以内。
匿名某队主教练曾担忧:“新规则下受影响最大的就是轮换8至10顺位的国内球员,他们中的很多人在名单中都无法得到机会。”显然,这是整个联盟共同面对的问题——本赛季外援从4节4次提升到了7次,但仍旧维持原先仅能报名12人的政策,使得必须从国内运动员当中挤出两个名额来适应变化。
CBA新人机遇匮乏?
这种问题并非首次出现。例如,在最近一次辽粤半决赛焦点战G3中,小将李奕臻成功防守了赵继伟,让其全场只拿到7分。但在关键战役G5,由于周琦缺席,杜锋选择给任骏飞和张文逸报备,却未给予李奕臻机会。最终结果显示赵继伟狂砍31分,并且杜锋承认由于报告名额限制,他不得不放弃一些潜力股。这样的困难也经常困扰年轻教练如张庆鹏与杨鸣等,他们表示,为筛选合适人员花费大量精力是一种普遍现象。